2024年以来,华能东北分公司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强化科技赋能,聚焦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质、量”双提升、“数字华能”战略三个方面,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华能大连电厂:
党建引领强化创新驱动
华能大连电厂党委推动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电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科技创新,鼓励各部门围绕中心工作,聚焦企业自身突出矛盾和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启航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启航七号”炉膛火焰探测镜头组研发成功,已通过7天炉膛耐高温测试,目前正式开始批量生产列装。今年以来,受理国际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国际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现专利“质”“量”双提升。
丹东电厂:坚持创成果促转化 不断强化科技创新
丹东电厂落实员工专利奖励,激发员工科技创新热情。推进科技类项目研发投入进度,做好技改等其他项目的研发投入归集,做好科技项目的日常跟踪,保证合理的月度科技研发投入率,确保研发投入强度在3.2%以上。
截至6月末,已成功完成专利运营备案年度任务值的174%。取得国内、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受理分别为3项和31项,7项和6项,共完成专利折算数30.33个,达到年度专利考核任务值的121%。与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实现分公司首次域外专利运营突破。
营口电厂:
汇聚企业星火力量 赋能科技创新发展
4月2日,在辽宁省首届国有企业“星火”创新创意大赛仪式上,营口电厂《火电厂烟气处理过程安全节能智慧运行方法》荣获三等奖,曾获华能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营口市政府资助5万元,被中国电力报、华能官网、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报道。已经授权3项国际发明专利、6项国内发明专利、多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刘畅创新工作室”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状况,在团队成员“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中,烟气处理过程节能智慧控制的轮廓一点点成型,“火电厂烟气处理过程安全节能智慧运行方法”通过了PCT途径获得国际发明专利;“火电厂烟 气处理过程安全节能智慧运行方法”经西安热 工院性能鉴定,60万千瓦机组年节约发电成本 700余万(其中不含设备损耗及碳排放费用),节 约标煤4826吨。全国目前火电装机容量12.45 亿千瓦左右。若全面推广应用,可节约直接生 产成本145.7亿元,节约标准煤1001万吨。
营口热电厂:
党建引领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
今年以来,营口热电厂以公司年度目标任务为牵引,以“党建业务双促双融,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为目标,牢牢把握企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大势,深入研发“全厂职工薪酬分配管理”“新能源基建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四大绩效评分管理”“员工绩效考核评分管理”等软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想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电厂以党员唐策牵头的创新工作室为载体,成立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及成果转化党员示范岗,自主研发“燃料数字化管控系统”“翻车机机器人智能摘钩系统”“汽运煤智能调运管理系统软件”等项目,赋能企业燃料生产、运输,节省研发费用共计200万元。
仙人岛热电厂:
科技赋能促发展 创新驱动谱新篇
仙人岛热电厂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发布《科技创新及成果管理办法》等系列科技创新工作标准,建立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创新奖励机制,激发调动广大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4年,电厂已获得“一种用于供热管道的过滤装置”、“一种具有防扬尘功能的燃料容置设备”等国内发明专利受理15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项、国际发明专利受理2项,年度发明专利申报、受理数量同比大幅提高,并实现海外发明专利受理零的突破。电厂与营口理工学院合作开展的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基于神经网络和多目标进化算法的动力配煤模型应用研究》获得辽宁省科技厅准予结题。
大连热电厂:
科技赋能激发电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大连热电厂在科技创新中坚持从经营、发展、定位三个角度出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及成果管理办法,明确科技创新职责,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激发创新热情,构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引领创新,全员参与创新”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高质量做好研发投入识别归集,提高知识产权获取,取得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项,受理发明专利30项;取得国际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现国际知识产权授权“零”的突破。
清洁能源公司:
打造多元运维 引领创新标杆
清洁能源公司党委持续发挥科技“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不断探索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多元化运维模式,运用新设备、新手段进行设备运行保障及人才培养工作,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履行职能,强化业务支撑。扎实推进科技培养人才的各项举措,以“风匠”风机仿真实验室,今年已授权3项发明专利。二是拓宽创新渠道,提升科研水平。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切实提高科研产业化水平,“海水制氢合成氨研究”“海上风电支撑结构抗冰项目”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海上风电钢结构防腐研究”预计降低配套材料费5%-17%,降低涂装施工成本30%。三是坚持科技减负,节约人力成本。光伏电站全面实现无人机巡检替代人力巡检,以更加高效的方式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